随着国内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双碳”工作将向更深层次推进,工信部于2023年5月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国际层面,今年开始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以及《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将不仅对出口企业本身,而且还将对其上游产业链产生影响。与此同时,2023年6月出台的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已经明确对于企业碳排放信息的强制披露要求。
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与自身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碳管理体系,已成为众多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的研究课题。普华永道基于多年碳管理服务经验,提出碳管理体系构建模式,以期为国有企业建设碳管理体系提供框架性参考。
企业碳管理体系概览
注:CCER*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市场发展要求、外部监管要求以及行业最佳实践等搭建适用于自身的碳管理体系。碳管理体系的搭建需要以明确的顶层设计为前提,结合企业的碳战略目标优化和完善企业的治理架构和组织职能。
碳核算管理是构建企业碳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企业应对碳信息披露要求的必经之路。企业可从组织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两个层面切入,进行碳核算管理。在组织碳排放核算层面,企业可依据相关披露要求,确定碳核算的运营和组织边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边界内的排放源,并确定主要的碳排放源。在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及可追溯性的情况下,企业明确应纳入碳排放核算的数据,通过编制范围一1、范围二2和范围三3碳排放数据统计模板来提高企业碳排数据统计质量及效率。在产品层面,企业应根据外部监管、行业指南或下游客户要求,选取需要进行碳核算管理的产品类别,并选择“摇篮到大门”4或“摇篮到坟墓”5的核算方法,梳理产品碳足迹核算流程并将各环节纳入对应的部门管理职责。
统一的、可信度较高的碳排放因子库是企业进行碳核算的必要条件。目前市面上的碳排放因子库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应基于监管要求、运营区域、工艺流程以及自身和上游客户的碳排放数据积累,并融合公共及商业因子库,构建自身常用的碳排放因子库。
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流程及报告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监测设备、系统管理、技术标准管理及分析方法管理等,规范不同层面温室气体的监测方案、布点采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量值传递、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与报告。
基于数据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筛选标准
摸清“碳家底”之后,企业可从组织内部减碳和供应链减碳两个维度建立全价值链碳减排管理。企业可参考以下五个步骤实施碳减排管理流程:
价值链减碳措施示例
碳资产指在强制或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碳配额或碳减排信用。
碳管理体系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完善的体系保障,包括能力培训、数字化工具、政策制度、流程机制等。
其中,碳能力建设是企业有效进行碳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碳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低碳政策、碳核算方法、碳交易实操、碳资产开发等。
此外,数字化系统将在碳管理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碳核算、碳减排还是碳资产管理,都离不开数字化工具的赋能。企业可基于碳管理模块及流程,搭建数字化碳管理系统,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
普华永道提出的碳管理体系构建模式为企业全方位管理碳排放提供了框架性指导,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碳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碳核算、碳减排、碳资产、体系保障等维度切入,进行碳管理体系建设。
注释
1. 指企业自有设备用能产生的直接碳排放
2. 指企业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3. 除范围二外,其他间接碳排放
4. “摇篮到大门”指从原材料提取(摇篮)、完成产品本身的生产加工、包装,到出厂(大门)
5. 摇篮到坟墓”指从原材料提取(摇篮)、完成产品本身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置(坟墓),覆盖一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