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观象台】构建碳管理体系,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内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双碳”工作将向更深层次推进,工信部于2023年5月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国际层面,今年开始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以及《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将不仅对出口企业本身,而且还将对其上游产业链产生影响。与此同时,2023年6月出台的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已经明确对于企业碳排放信息的强制披露要求。

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与自身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碳管理体系,已成为众多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的研究课题。普华永道基于多年碳管理服务经验,提出碳管理体系构建模式,以期为国有企业建设碳管理体系提供框架性参考。

企业碳管理体系概览

注:CCER*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一、搭建碳管理组织架构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市场发展要求、外部监管要求以及行业最佳实践等搭建适用于自身的碳管理体系。碳管理体系的搭建需要以明确的顶层设计为前提,结合企业的碳战略目标优化和完善企业的治理架构和组织职能。

  • 治理架构层面,企业可考虑在治理层的管理职责中融入气候风险及碳管理相关的职能,并将碳战略规划同公司战略进行融合。如治理层监督碳战略规划在企业内部的实施,并定期复盘调整碳战略规划内容;治理层下设专业委员会(ESG委员会或碳管理委员会)协助其制定、评估、监督、调整碳战略规划。
  • 组织职能层面,碳管理体系的搭建需涉及公司各个层级各个条线的部门和人员,需在原有组织体系中融入碳管理相关内容。例如,在总经理办公会的议事规则中融入碳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碳管理相关的事项及决策程序;公司层面设置碳管理专项小组,对于跨部门、跨层级的碳管理事项进行统筹管理、协同推动;在总部及分子公司原有的部门职责中融入与碳核算、碳减排及碳资产管理的相关职能等。

二、企业碳核算管理

碳核算管理是构建企业碳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企业应对碳信息披露要求的必经之路。企业可从组织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两个层面切入,进行碳核算管理。在组织碳排放核算层面,企业可依据相关披露要求,确定碳核算的运营和组织边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边界内的排放源,并确定主要的碳排放源。在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及可追溯性的情况下,企业明确应纳入碳排放核算的数据,通过编制范围一1、范围二2和范围三3碳排放数据统计模板来提高企业碳排数据统计质量及效率。在产品层面,企业应根据外部监管、行业指南或下游客户要求,选取需要进行碳核算管理的产品类别,并选择“摇篮到大门”4或“摇篮到坟墓”5的核算方法,梳理产品碳足迹核算流程并将各环节纳入对应的部门管理职责。

统一的、可信度较高的碳排放因子库是企业进行碳核算的必要条件。目前市面上的碳排放因子库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应基于监管要求、运营区域、工艺流程以及自身和上游客户的碳排放数据积累,并融合公共及商业因子库,构建自身常用的碳排放因子库。

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流程及报告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监测设备、系统管理、技术标准管理及分析方法管理等,规范不同层面温室气体的监测方案、布点采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量值传递、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与报告。

基于数据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筛选标准

三、企业碳减排管理

摸清“碳家底”之后,企业可从组织内部减碳和供应链减碳两个维度建立全价值链碳减排管理。企业可参考以下五个步骤实施碳减排管理流程:

价值链减碳措施示例

  • 设定减碳目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或相关监管要求,参考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方法学或行业指南,设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短、中、长期减碳目标;
  • 识别高碳排环节:基于碳核算结果识别并确定主要高碳排环节;
  • 梳理减碳措施:参考同行领先减排及供应链绿色管理实践,开展内外部专家访谈,梳理主要减碳措施;
  • 明确减碳措施的优先级:在充分识别减碳措施后,企业可综合考虑各项措施的减排效果、经济收益、成本以及技术难度,确定减排策略的优先级,有序推进减排行动;
  • 编制减碳管理手册:结合部门原有的职能划分,形成从减排方案执行到减排效果评估的管理流程,并编制涵盖绩效考核指标的管理制度。

四、企业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指在强制或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碳配额或碳减排信用。

  • 从碳资产需求侧来看,构建碳资产管理体系可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强制碳市场的清缴要求或实现自愿承诺的减碳目标,企业需就自身碳排现状、减排能力及减碳目标进行差距分析,综合比较各类碳资产产品的特性、成本、风险和交易方式,制定碳资产交易计划以确保成本和风险可控。
  • 从碳资产供给侧来看,构建碳资产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识别和投资合适的碳减排项目并获取额外的碳减排收益。企业需基于自身业务情况和减排领域,建立从项目筛选到项目设计、审定、注册、实施、监测、核查、减排量签发及交易的全流程管理机制。

五、完善碳管理体系保障

碳管理体系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完善的体系保障,包括能力培训、数字化工具、政策制度、流程机制等。

其中,碳能力建设是企业有效进行碳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碳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低碳政策、碳核算方法、碳交易实操、碳资产开发等。

此外,数字化系统将在碳管理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碳核算、碳减排还是碳资产管理,都离不开数字化工具的赋能。企业可基于碳管理模块及流程,搭建数字化碳管理系统,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

普华永道提出的碳管理体系构建模式为企业全方位管理碳排放提供了框架性指导,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碳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碳核算、碳减排、碳资产、体系保障等维度切入,进行碳管理体系建设。


注释

1. 指企业自有设备用能产生的直接碳排放

2. 指企业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3. 除范围二外,其他间接碳排放

4. “摇篮到大门”指从原材料提取(摇篮)、完成产品本身的生产加工、包装,到出厂(大门)

5. 摇篮到坟墓”指从原材料提取(摇篮)、完成产品本身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置(坟墓),覆盖一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

联系我们

倪清

中国内地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主管合伙人, 普华永道中国

电话: +[86] (10) 6533 2599

师帅

普华永道中国风险与控制服务合伙人, 普华永道中国

电话: + [86] (10) 6533 751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