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机制是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政策措施,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中国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规模已达到全球最大。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总量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根据各重点排放单位的实际产出量核算配额量并加总形成全国配额总量,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的累计交易量仅占配额分配总量的4%-5%左右。
碳交易机制下的碳资产包括政府分配给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配额、非控排企业投资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信用以及基于二者的碳金融衍生品。从中长期来看,碳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中国碳市场交易量及交易金额现状及预测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2中国碳市场年报》,普华永道分析
2023年3月生态环境部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并明确“鼓励对减排效果明显、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可靠、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行业和领域提出方法学建议,其额外性可免予论证或简化论证”。此前GEB基金会发布以促进巴黎协定第6.4条提出的国际间碳交易为目标的高级自愿减排标准(PER),明确要求申请PER的碳减排项目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除目标13 “气候行动”之外的至少两项其它目标贡献进行量化评估,并鼓励申报项目采用数字化的监测、报告及核证(MRV)流程,对于给定的优先清单中列举的创新技术予以豁免财务额外性论证。
为应对碳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作为碳市场八大控排行业的排头兵,国有企业需要做好碳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国有企业控制碳排放成本并增加碳减排收益,以成本最有效的方式落实双碳目标,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国有企业在碳市场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支持和推动中国碳市场稳步向前发展。
建议企业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做好碳资产管理的准备工作:
边际减排成本及内部碳定价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