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协助企业开展内审转型升级工作,普华永道编写“对标世界一流,重塑内审价值”系列文章,总结内审体系转型升级的理论方法及优秀实践。本篇文章针对内审职能另一热点领域,即集团型公司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企业信息科技服务业务(即面向企业客户的信息科技集成服务,本文简称B端业务)审计,完善产业升级,进行研讨与实践分享。
当前,信息科技服务领域国企纷纷深化产业升级,面向B端客户服务持续发力,特别是细分行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业务蓬勃发展,以计算机系统集成业务为例,2016年我国计算机系统集成行业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19,623亿元,2015-2023年CAGR为9.56%*。
*数据来源:《2024-2030年中国计算机系统集成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与传统C端业务比较,信息科技服务领域的B端业务通常为个性化定制,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安装、软件开发、网络服务、数据应用等多种产品及服务,在业务管理及财务核算领域面临挑战:
计算机系统集成业务、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等典型B端业务通常包含大规模硬件设备购销,容易滋生虚假贸易风险。近年来,国资监管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贸易业务管理要求,紧盯屡禁不止的“牛皮癣”问题,对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虚假业务问题“零容忍”,并发布严禁各类虚假贸易“十不准”通知,监管方式坚决清晰,监管口径不断收紧,检查监督及追责问责力度持续加强。B端业务作为虚假贸易的高发领域,是监管机构开展检查的重点领域,强化大数据手段开展审计监督刻不容缓。
普华永道深入梳理B端业务全流程,通过大量虚假贸易案例分析总结,从上下游客商、合同条款、货权转移、物资出入库、财务核算等五大维度,识别虚假贸易典型特征,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型二十余项,通过将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合同信息、客商信息、资金信息、实物信息、流程信息进行交叉核验,精准识别高风险业务,堵住虚假贸易缺口。
B端业务通常为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的集成,适用不同类型收入核算规则,导致收入确认准确性、及时性风险较高。实际执行中,经常出现设备代理销售按全额确认收入、工程建设收入任意月份入账、服务尚未提供提前确认收入等情况。
普华永道依托对会计核算准则的深入研究,从合同中不同履约义务拆分入手,建立收入拆分标准化工具模板,逐项建立判断依据,进行履约义务拆解,针对不同类型履约义务(即收入核算类型),形成标准化核算规则,明确收入计算方式、分摊方式、确认时点等,指导审计人员按图索骥,高效开展审计检查。
B端业务通常规模大、资源占用多,持续时间长,除了支撑企业收入持续增长外,更要实现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促进企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此,聚焦B端业务的相关企业持续优化核算机制,努力划小单项服务的核算单元,推动收入、成本、利润的精益化核算,实现“产品收益显像化,成本动因源头化”,协助推动产品迭代和业务升级。
普华永道基于对分产品精细化核算领域的深入研究,聚焦成本动因关键指标,从来源可靠性、归集全面性、拆分合理性、期间匹配性、数据真实性五大领域,建立收益分析模型,按照项目开展数据分析。特别是针对公共成本部分,包括公用设备、共享资源、管理人员成本等,进一步细化计算各类产品收入、资源投入等不同维度占比情况,评估成本分摊及项目收益合理性。
结合产品管理的战略思维,内审报告的风险揭示和提升建议为公司短期业务发展、长期战略实现提供多角度的洞察与支撑。如从公司的资源配置来看,对于高收入且高毛利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强化资源支撑;对于高收入、低毛利甚至负毛利的项目,在结合详细资料核验的基础上,确认是否存在低质低效高资源占用的情况,推动业务质量提升;对于低收入高毛利的短平快项目,尽快形成标准化高复制产品进行推广;对于低收入低毛利项目,评估其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匹配性及创新价值,采取相应的产品服务优化迭代策略等。
普华永道依托数智化手段,打造高效、集约、数智化的B端业务审计方法和工具,为企业精细化管理与业务升级保驾护航。
普华永道将持续秉承专业精神,不断总结科学的审计理论和优秀的审计实践,推出“对标世界一流,重塑内审价值”的系列文章,助力企业内部审计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敬请关注!
秉承“解决重要问题、营造社会诚信”企业使命,普华永道中国于官方公众号“普华永道”上设立【国企改革观象台】专栏,分享在国企服务过程中的经验、观察和理解。专栏文章涵盖国企混改、数智时代、风险防范、战略引领和投资管理等方面。欢迎点击获取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