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力争在2030前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框架第15条行动目标强调金融机构应定期监测、评估,并透明地披露其在业务、价值链等方面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风险、依赖和影响。普华永道出席了本次COP15大会,并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对企业的意义》白皮书。普华永道持续关注生物多样性,并积极采取行动,支持金融业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实践。
当前,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仍面临意识、能力及工具等方面的挑战,对此,普华永道在本文中提出了针对性的行动建议,以期帮助金融机构尽快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其既是衡量生态系统整体健康水平和稳定性的标志,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气候行动失败”、“极端天气”,并列成为未来十年三大潜在最严重的风险。目前,生物多样性正在以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速度下降。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显示,1970年至2018年间,受监测种群平均下降69%。种群规模的严重下降表示自然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生态平衡乃至人类福祉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金融机构作为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生物多样性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首先,全球超过一半的GDP在一定程度上高度依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最终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具体可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其次,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正面、负面影响:
生物多样性与金融机构相互影响
资料来源:NGFS-INSPIRE《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探索行动方案》
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第15条行动目标强调了金融机构应定期监测、评估,并透明地披露其在业务、价值链等方面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风险、依赖和影响,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与利益相关方进一步评估、披露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和影响,管理风险与机遇。当前,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在被金融机构广泛认可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与自然相关财务披露的原则,支持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相关工作。
目前,部分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已开始加大投入,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已有的绿色金融产品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相结合,创新推出生物多样性相关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支持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生态修复等;领先保险机构通过扩大承保范围等形式创新保险产品,如保险补偿受灾森林的再造林费用、通过覆盖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和污染清理费用支持渔业发展等;亦有机构开展模式创新,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业务中纳入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指标。
然而,目前市场尚缺乏机制将生物多样性这一生态效益经济化、资本化。一方面,评估生物多样性项目的效益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过程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方法论。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定价,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还需要更多的政策、研究与市场探索。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整体上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还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对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关注在近些年逐步升温,但是仍有很多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足够的认知,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尚缺乏对生物多样性这一要素的认识,对于其业务、价值链等方面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依赖和影响仍缺乏深入理解。
目前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和方法。金融机构在投融资活动中,往往缺乏评估方法以及量化指标,无法有效识别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风险,更难以定量衡量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影响,从而导致业务决策阶段,对生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的项目仍可能获得资金支持。
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环境有着高度关联,生物多样性有关项目标准或风险的评估也与所处具体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目前,尽管行业已有多项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研究成果发布,国际国内也推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工具,如探索自然资本机会、风险和敞口(ENCORE)[1]数据库、综合生物多样性评估工具(IBAT)等,但整体的研究发展、信息共享与整合还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尚缺乏成熟的数据库或工具的赋能。
对此,普华永道提出以下五方面的行动建议:
1. 行动建议一:提升意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机遇和风险的理解。
金融机构需要重视自身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影响,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环境风险相关政策制度的学习以及对该领域的理解,以便尽快将生物多样性因素融入投融资业务整体流程。
2. 行动建议二:明确标准,进行生物多样性友好的产品与服务创新。
建议金融机构结合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以及行业实践案例,探索和界定机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投融资活动标准,明确重点支持的范围,并进一步结合生物多样性相关具体场景开展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创新。
3. 行动建议三: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指引或政策。
建议金融机构一方面从制度着手,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组织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人员职责;另一方面,将生物多样性风险暴露较高的行业作为重点关注行业(如能源、农业、食品等 ),开展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行业指引或政策,明确相关实施计划和监测方案。
4. 行动建议四:启动客户数据收集,探索数据库和工具对接。
建议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重点项目评估,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基于生物多样性相关标准和指标,开展客户数据收集,逐步积累机构投融资组合有关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同时,主动了解相关数据库和工具进展,并优先尝试相对成熟的数据库和工具,如使用ENCORE数据库识别企业因经济活动依赖自然资本而产生的商业风险等。
5.行动建议五:加强合作交流,持续提升专业能力。
建议金融机构加强与国际国内领先同业、行业倡议组织、研究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密切关注行业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如,关注TNFD的研究与指引。TNFD强调金融机构对其贷款和投资组合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报告,侧重于披露自然相关的依赖性、影响、风险和机遇,这将对金融机构以及其利益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金融机构可通过交流学习以及试点探索,逐步提升机构人员管理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能力,进而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需要、也可以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普华永道建议金融机构参考上述5项行动建议,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共同助力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注释:
1 世界经济论坛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2020,《自然风险上升:为何席卷自然的危机对企业和经济至关重要》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New_Nature_Economy_Report_2020.pdf
2 Exploring Natural Capital Opportunities, Risks and Exposure (ENCORE),由自然资本金融联盟(NCFA)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联合开发。就银行如何开展自然资本风险评估, NCFA与普华永道合作发布指引:https://naturalcapital.finance/wp-content/uploads/2019/01/NCFA-Phase-2-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