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我国在高精尖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量已全球领先,成长为知识产权大国。中国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专利产业化,逐渐从国外专利技术的使用人和被授权方,成长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和授权人。
专利许可不仅涵盖商业、技术和法律要素,也涉及使用费计算和审计等财务事项。无论是专利权人还是被授权人,均需面对专利许可授权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经济利益流失风险,不规范使用专利的合规风险,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和声誉风险。本文将从专利使用费审查角度,探讨这一领域的常见挑战和管理策略。
知识产权包含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许可通常涉及对使用专利的收费。本文探讨的事项基于专利权人对被许可方按照提成收取专利使用费的商业场景,也适用于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收取特许经营费用的场景。
专利使用费的支付方式一般由授权和被授权方通过授权协议约定,通常有以下两种模式:
针对提成支付的情况,可以按照使用专利的产品(即授权产品)销售额、利润等金额的一定比例提成,也可以按照授权产品销售数量乘以一定费率等方式计算。提成支付的比例可采取固定比例,也常见逐年递增或递减的浮动比例。实务中,提成支付的专利使用费是风险管理关注的重点。
授权许可协议的起草和谈判通常由专利权人的法务团队主导。协议生效进入执行层面后,法务团队会主导专利使用费审查、与被授权方就审查结果进行谈判、相关争议解决等。在授权许可协议中,加入条款要求被授权人妥当保存与专利相关的财务和业务记录、保留专利权人的审计权、明确约定专利使用费的计算方式和基础,可以有效保护专利权人的权利,而条理不清晰、甚至存在歧义的条款则会掣肘协议约定的履行。根据经验,常见产生争议的事项可能包括:
被许可方作为专利使用费审查的对象,若被审查认定未恰当披露专利使用费的计算依据和相关业财数据,或因未准确理解许可协议要求而使用不恰当的计算方法导致专利权人对其上报的专利使用费数据存疑,可能面临补交高额使用费和滞纳金的局面,不仅影响其与许可权人的商业和技术合作关系,还可能会带来声誉影响,对被许可方自身未来的业务增长和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如何充分披露计算专利使用费所依据的各项业务、财务数据,同时避免泄露不必要的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对被许可方而言挑战重重,同时也是专利权人实施审查的关注重点和难点。实践中,专利使用费的金额通常需要被许可方的财务部门汇总授权产品的相关数据并计算,但企业没有专职的会计负责专利使用费,财务人员对法律条款的理解有限,相关信息的归集需要研发、销售和产品多个业务部门的配合,企业的业财系统也并非以专利许可权的管理为首要考量。因此,对被许可方来说,应对审查的常见挑战包括:
根据普华永道团队在专利授权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建议如下:
专利权人角度
被授权方角度
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进程,中国企业在授权和管理自有知识产权时,也应当关注专利使用费的管理和策略,推动专利使用费成为企业收入增长的重要一极。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使用国内外其他企业专利时,也应深入理解许可协议要求,合规遵循相关要求,降低可能的经济和声誉损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