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重大项目是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投资项目后评价,作为完善投资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已逐步制度化,常态化。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普华永道对征求意见稿的要点进行解读,并结合实践探讨其对国企投资后评价的启示。
征求意见稿分为五章、二十八条,旨在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下文概括了征求意见稿需特别关注的六个要点:
适用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或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境内投资项目,同时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后评价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制定制度、开展评价、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单位做好自我评价,配合后评价工作,推动成果应用。
明确了后评价年度计划制定、项目选择、自我总结评价报告提交、资料准备、工程咨询机构委托等程序。
项目单位自我总结评价报告包括以项目概况、项目实施过程总结、项目效益效果评价、项目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及项目总结等。
包括项目概述、前期决策评价、建设准备和实施评价、运行评价、效益效果评价、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等。
后评价成果将用于规划制定、政策调整、制度优化、投资决策、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等。
对比《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14〕2129号),征求意见稿中对项目后评价覆盖范围更广,更侧重新领域,引入新方法,注重在政策层面、制度层面和决策层面的成果应用。
征求意见稿与《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的要点比较
协同各类评价重点,制定评价计划与指标库
综合考虑发改委重大项目后评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国资投后评价等要求,滚动制定投资项目评价工作计划,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采取差异化的后评价策略和重点,加强不同类型评价工作成果应用的衔接。
结合监管要求与企业投资管理实际,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指标库:
注重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投资目标与绩效
由于投资项目周期长,面临一定的外部不确定因素,甚至基本假设的颠覆性改变,因此不能仅对比可研数据或最初预期的目标,也要对比调整后的目标,更要体现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性。对于基本假设发生重大改变的,也要将如何调整目标纳入评价工作。透过客观制约因素,更加关注主动作为的部分,评价投资决策、调整、执行与纠偏。同时加强与同行业、同区域项目的对比分析。
投资评价信息化,提升投资管理监督能力
推动投资后评价向指标标准化、方法模型化、数据统一化发展,建立投资监督评价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搭建绩效数据仓库、对标数据仓库、内外规数据库等,借助多维度的数据、信息比对研究,实现快速、高效、精准评价。
从考核挂钩与制度建设强化成果应用
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完善相关考核标准,推动评价结果与相关部门及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挂钩,推动企业业务优化、决策优化、落地实施优化。根据评价结果完善投资策略、投资管理及监督体系、投资运营管理职能划分、投资风险监督与化解,优化企业投资管理制度,以评促建提高投资决策与管理水平。
普华永道中国国企业务团队推出2023年度“国企改革观象台”系列丛书,重点探讨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解读了重要国企改革政策,分析和研究了与国有企业未来发展高度相关的重点议题。欢迎点击获取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