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观象台】创新求变,新格局下贸易企业的挑战与应对

大宗贸易行业面临新挑战

在历经二十余年繁荣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和生产国,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市场规模稳定在40万亿元左右。然而,在国际贸易壁垒、经济增速放缓、新进入者涌现竞争加剧、传统模式面临资金瓶颈、产业链变化等诸多挑战下,市场主体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贸易企业破局变革新方向

如何在多重压力下突出重围,稳增长、控风险,建立业务能力优势,是当前贸易企业刻不容缓的生存课题。落实到贸易企业的转型方向,普华永道认为以下两大方面对转型战略的成功落地至关重要。

  • 基于自身基础谋划战略转型。我国贸易企业约90%仍处在传统贸易商阶段,以买卖差价为主要利益来源,因此盈利性受大宗商品贸易周期影响巨大,较为被动。在当前环境下,贸易企业除了考虑新品类、新区域拓展外,还可以参考头部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工贸一体、物贸一体转型,谋求稳健经营与更高的利润水平。
  • 夯实运营与科技能力。无论选取何种转型路径,卓越的上游采购交易能力及渠道建设、及时高效的物流仓储能力以及下游销售渠道的维护均是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系统化培养、沉淀、提升。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每一环节的运营效率也尤为重要,领先企业均已实现了内部流程及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

围绕贸易企业战略转型,普华永道构建了大宗贸易与供应链仓储物流“5+1”解决方案,全面支持贸易企业业务转型和能力建设。

大宗贸易与供应链仓储物流“5+1”解决方案

贸易企业应不断完善应对机制

当前,国资对贸易业务的监管不断加强,企业应该做好风险应对,既要结合实际,也应做到让监管放心,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有序开展贸易业务,普华永道主要有三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是,做好贸易业务风险自评自检自监。

风险控制不是“踩刹车”,更不能“自说自话”,更重要的是赋能业务一线,形成具备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闭环管理机制,让风险控制嵌入不同的贸易类型和贸易业务不同环节。具体包括:

  • 新品种、新模式的事前风险评估。应该做到业务开展风控设计先行,对各类业务设计有针对性的业务风控应对指导书,包括各类风险、应对要求、红线底线、风险应对责任和风险检查机制。
  • 已有业务的定期风险检查。基于实际业务,对交易真实性、资金安全性、货物流转控制和业务合规性进行自检,包括资信管理、定价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存货管理、交易对手管理、授权管理等。
  • 嵌入业务过程的场景化风险监控。风控要与业务共同就具体业务环节评估和控制风险,对不同风险场景进行合理假设,共同制定风险应对措施,设置风控关键指标,动态监控重要风险。

在做好对贸易业务的检查和审计工作的同时也反过来倒逼和赋能业务部门更有效地开展贸易业务。

第二点建议是,建立严格的套保控制,对特定业务争取监管支持。

套期保值是大宗贸易业务控制价格波动风险的重要工具,不少贸易模式中无可避免会存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锁定。期货交易往往风险较高,是国资监管和关注的重点。国企应该通过建立严格的套保控制体系,有效化解风险,并通过实时检查和系统控制避免操作风险,具体包括个4方面:

  • 明确套保策略,包括交易品种、交易策略、交易操作等设计满足套保目标要求和合规要求。
  • 设计操作控制,在贸易业务和期货管理间形成严格控制,在品种、规模、方向、期限四方面设计操作控制,严守套保原则。
  • 控制程序和系统设置,通过设置独立控制点,在套保业务全过程设计控制反馈流程和控制纠偏,通过系统设置不可预见的控制点,控制偏差实时报送公司决策层。
  • 能力建设和意识培养,包括业务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能力与资质、人员的从业经验、人员的风险意识等。

第三点建议是,使用合适的新技术进行检查或审计。

在贸易业务过程中,通常可能存在人为增加交易环节,上下游存在特定利益关系,贸易标的由交易对手方控制甚至是存在直接提供资金或通过结算票据、保理、增信等变相提供资金的风险场景存在。而且贸易业务通常交易量大且频繁,合同条款迭代更新较快都会使得这些风险情形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在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业务评估和监控之外,企业也需要考虑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对贸易业务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审计工作,比如:

  • 通过生成式的人工智能,经过适当的训练对贸易合同进行审核,识别合同中不恰当或者存在风险的合同条款;
  • 通过企业外部信息的抓取和分析,了解和识别贸易上下游的异常关系;
  • 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数智化技术对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以及数据流进行匹配,分析并识别贸易流转环节中风险敞口进行追踪。

联系我们

宋经纬

合伙人, 普华永道中国

电话: +[86] (20) 3819 2655

靳志惠

总监, 普华永道中国

电话: +[86] (21) 2323 5839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