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观象台】搭建世界一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助力企业提升资源配置和战略落地能力

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业财数据日益庞大、经营风险持续加剧,“传统财务”管理下基础交易核算职能已无法支撑企业应对业务的快速变化,如何以财务转型为重要抓手,实现“传统财务”由支撑基础交易核算向支撑战略、支持决策、赋能业务、创造价值、防控风险转变,已成为当前财务管理的常议话题。

国资委始终高度重视中央企业财务管理,于2022年3月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企业应围绕一个目标、推动四项变革、强化五项职能、完善五大体系,加快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其中,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五大体系之一及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管理工具,将有效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标难落地

缺少体系化的预算模型支撑战略目标分解,无法将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预算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导致预算目标未能合理设定,与战略目标脱节,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可能会被误导,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缺乏重点、一致性和凝聚力。

上下难协同

对于集团性企业而言,预算管理是全集团整体工作,需要各级单位在预算编制、分析及考核等环节有效协作,联动考量。部分企业未搭建全集团一体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导致由于组织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各单位单向编制预算,未形成合理的集团预算,削弱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和质量。

业财难融合

部分企业采用增量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即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按一定增长或下降比例设定当年预算目标,未充分考虑预算期内业务量可能发生的变动,建立业财数据转换规则逻辑,导致预算未能真实反映经营活动计划,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脱节,预算编制变成数字游戏。

管控难执行

未针对复杂多样的预算控制场景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或因缺少系统工具,导致预算管控多偏事后分析,事前及事中管控效果差,预算归口部门对关键任务的跟进、协同、风险预警等系统性管理不足,预算失去管控意义,流于形式。管理层对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存在的明显差异几乎已经司空见惯。

技术难支撑

大多数企业仍通过电子表格收集、汇总和分析预算数据,使得动态预测和规划过程变得不及时、不透明并且出错率和返工率高。在使用预算管理系统平台的企业,建模和分析能力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数字化时代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

基于多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实践,普华永道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不断加强预算的集团管控能力。集团统筹预算管理工作,强调战略为引导、业务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要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控,通过预实对比分析,预测企业经营风险点,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 搭建统一规范的预算管理平台。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预算管理全过程线上化,通过高质量的业财数据积累汇聚,依托大数据模型进行科学的目标测算、建立联动完整的预算模型支撑高效准确的预算编制和滚动预测工作,辅助管理层敏捷决策。
  • 多层级多维度的预算分析体系。预算管理贯穿企业从战略目标确定到执行落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沉淀各个环节、不同维度的预算和实际数据,支持自动及时出具预算分析报表,将预实数据转换为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形成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转化为行动成果。
  • 高频精准的滚动预测与模拟。相比传统“越细越好、拍大数”的预算管理,如何利用业务驱动法、标杆标准法等方式,解构传统的人工经验判断,并利用大数据计算,转换为有理有据,精而简的轻量型模型输出,是智能预算预测的核心。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框架

数字化浪潮下,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挑战,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以“纵横贯通、流程闭环”为建设目标,搭建从目标规划与分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滚动预测至预算考核的管理流程闭环,同时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及数字化底座等相关基础支撑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框架

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特征

  • 纵横贯通:纵向以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及关键绩效指标为集团管理抓手,打通集团与各下属单位预算管理流程,落实集团管控要求。横向覆盖全价值链,明确各部门预算管理责任的归口,强化业务动因挖掘,发挥预算赋能业务的服务能力。
  • 流程闭环:集团建立战略、计划、预算、考核的协同管理机制,形成大闭环。集团和各下属单位实现预算编制、管控、分析、预测全流程联动,数据互联互通,形成小闭环。

全面预算管理流程

  • 目标规划与分解:搭建从市场洞察、集团战略解码到预算目标设定的标准化衔接流程,对集团整体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实现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中长期规划的紧密衔接,进而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 预算编制:结合历史数据、外部环境分析等确定关键业务动因假设,设计全面反映业务、财务活动的预算表单,梳理各个预算表单之间的逻辑规则,建立严密的勾稽校验规则,形成预算编制模型。
  • 预算执行:预算管控必须体现差异化管控思路,围绕业务价值链各环节,深入业务前端制定管控标准,充分分析各类业务的特性,灵活选择管控方式,在节流的同时,也必须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
  • 预算分析:针对各级管理层、外部监管等不同需求,识别预算分析需求,基于预算分析需求,设计多维度、多场景分析报表,并不断丰富预算分析表单,为业务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 滚动预测:建立覆盖业务全价值链的智能预算预测模型,以业务为导向,进行场景化模拟、敏感性分析等,支撑管理层随需掌握经营业绩。
  • 预算考核:完善与各下属单位发展相匹配、与对标相结合的预算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预算执行结果考核评价,增强刚性约束,实现闭环管理。

基础支撑

  • 组织体系:加强各层级组织预算管理机构建设,切分管理责任归口,提供组织保障。
  • 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建设或发布指引等方式,对职责分工、工作规范进行明确。
  • 标准体系:对预算科目、预算指标、成本费用定额标准等进行系统梳理,为预算编制提供基础数据依据。
  • 数字化底座:建设自主可控、与业务ERP系统一体化的、可拓展可组装的数字化底座,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工具,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响应业务的速度和质量。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落地、优化资源配置、管控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与智能的数字工具相结合将引领预算管理在衔接战略、辅助经营、防控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

联系我们

李超

合伙人, 普华永道中国

电话: +[86] (10) 6533 7839

龚小北

合伙人, 普华永道中国

电话: +[86] (10) 6533 712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