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业财数据日益庞大、经营风险持续加剧,“传统财务”管理下基础交易核算职能已无法支撑企业应对业务的快速变化,如何以财务转型为重要抓手,实现“传统财务”由支撑基础交易核算向支撑战略、支持决策、赋能业务、创造价值、防控风险转变,已成为当前财务管理的常议话题。
国资委始终高度重视中央企业财务管理,于2022年3月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企业应围绕一个目标、推动四项变革、强化五项职能、完善五大体系,加快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其中,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五大体系之一及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管理工具,将有效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目标难落地
缺少体系化的预算模型支撑战略目标分解,无法将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预算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导致预算目标未能合理设定,与战略目标脱节,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可能会被误导,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缺乏重点、一致性和凝聚力。
上下难协同
对于集团性企业而言,预算管理是全集团整体工作,需要各级单位在预算编制、分析及考核等环节有效协作,联动考量。部分企业未搭建全集团一体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导致由于组织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各单位单向编制预算,未形成合理的集团预算,削弱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和质量。
业财难融合
部分企业采用增量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即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按一定增长或下降比例设定当年预算目标,未充分考虑预算期内业务量可能发生的变动,建立业财数据转换规则逻辑,导致预算未能真实反映经营活动计划,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脱节,预算编制变成数字游戏。
管控难执行
未针对复杂多样的预算控制场景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或因缺少系统工具,导致预算管控多偏事后分析,事前及事中管控效果差,预算归口部门对关键任务的跟进、协同、风险预警等系统性管理不足,预算失去管控意义,流于形式。管理层对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存在的明显差异几乎已经司空见惯。
技术难支撑
大多数企业仍通过电子表格收集、汇总和分析预算数据,使得动态预测和规划过程变得不及时、不透明并且出错率和返工率高。在使用预算管理系统平台的企业,建模和分析能力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基于多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实践,普华永道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数字化浪潮下,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挑战,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以“纵横贯通、流程闭环”为建设目标,搭建从目标规划与分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滚动预测至预算考核的管理流程闭环,同时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及数字化底座等相关基础支撑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框架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落地、优化资源配置、管控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与智能的数字工具相结合将引领预算管理在衔接战略、辅助经营、防控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